第一部分•经籍史著
由于集中体现着统治者所提倡和遵循的纲常伦理和道德规范,儒家经典在中国古代社会文化传承中占有核心地位,被奉为士大夫修身和处事的准绳。历代官修正史则因为记载了历朝历代兴衰更替的政治得失,成为后世统治阶层治国理政的借鉴。研习儒家经典和历代官修史书,可以说是清代最高统治者终生的必修课。
第二部分•方舆图志
方舆之学,相当于中国古代的地理学,是一种了解和掌握疆域内风土、物产、人口、险隘等情况的实用之学。历代帝王大都非常重视对方舆类书籍的研究和编撰,借此了解自己所统治地域的经济、文化、军事、风俗、物产等情况。同时,舆图的绘制也往往需要统治者提供人力、财力、技术的支持才能完成,并在赋税、水利、布防、交通等实际事务中发挥基础作用。
第三部分•农医术数
中国古代科技源远流长,古代先民们在农业、医学、天文、算术等方面积累了诸多宝贵经验和认识。随着中西文化交流的逐步扩大,一些西方科学技术和理论方法越来越多地传播至中国。颐和园所藏科技类古籍,反映了清代宫廷和帝王对西方科技的接纳和重视,折射出当时中西科技文化碰撞与交融的时代特点。
第四部分•诗文杂录
清代宫苑藏书种类宏富,除了光照千秋的历代诗文大家的经典合集外,也有各类品流庞杂之著述与档案,或可反映了帝王某一时段的读书兴趣,或可窥见宫廷藏书的包纳百端。
第五部分•御制鸿章
清代帝王高度重视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其重要表现便是大量的御制和钦定书籍的编撰和出版。皇帝本人的著作,书名前冠以”御制“二字,皇帝主编的著作则冠以”钦定“二字,一般部头宏大,编撰精良。通过皇帝主持的文化编纂工程,一方面以国家之力集辑了大量古代文献 ,有利于古代文化的继承,另一方面在当时也起到了同化思想,巩固统治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