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鱼草


132.jpg


一级目录

备注

植物

名称

*

中文名称:醉鱼草(《中国植物志》)
拉丁学名:Buddleja lindleyana  Fortune(《中国植物志》)
英文名:Lindley Butterfly-bush
中文别名:闹鱼花

分类学:被子植物门 Angiospermae/双子叶植物纲 Dicotyledoneae/合瓣花亚纲 Sympetalae/捩花目 Contortae/龙胆亚目 Gentianineae/醉鱼草科 Buddlejoideae/醉鱼草属 Buddleja

分布

范围

*

产于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四川、贵州和云南等省区。生海拔200-2 700米山地路旁、河边灌木丛中或林缘。马来西亚、日本、美洲及非洲均有栽培。模式标本采自浙江舟山。

形态

特征

*

灌木,高1-3米。茎皮褐色;小枝具四棱,棱上略有窄翅;幼枝、叶片下面、叶柄、花序、苞片及小苞片均密被星状短绒毛和腺毛。叶对生,萌芽枝条上的叶为互生或近轮生,叶片膜质,卵形、椭圆形至长圆状披针形,长3-11厘米,宽1-5厘米,顶端渐尖,基部宽楔形至圆形,边缘全缘或具有波状齿,上面深绿色,幼时被星状短柔毛,后变无毛,下面灰黄绿色;侧脉每边6-8条,上面扁平,干后凹陷,下面略凸起;叶柄长2-15毫米。穗状聚伞花序顶生,长4-40厘米,宽2-4厘米;苞片线形,长达10毫米;小苞片线状披针形,长2-3.5毫米;花紫色,芳香;花萼钟状,长约4毫米,外面与花冠外面同被星状毛和小鳞片,内面无毛,花萼裂片宽三角形,长和宽约1毫米;花冠长13-20毫米,内面被柔毛,花冠管弯曲,长11-17毫米,上部直径2.5-4毫米,下部直径1-1.5毫米,花冠裂片阔卵形或近圆形,长约3.5毫米,宽约3毫米;雄蕊着生于花冠管下部或近基部,花丝极短,花药卵形,顶端具尖头,基部耳状;子房卵形,长1.5-2.2毫米,直径1-1.5毫米,无毛,花柱长0.5-1毫米,柱头卵圆形,长约1.5毫米。果序穗状;蒴果长圆状或椭圆状,长5-6毫米,直径1.5-2毫米,无毛,有鳞片,基部常有宿存花萼;种子淡褐色,小,无翅。花期4-10月,果期8月至翌年4月。

生长

习性

*

喜温暖湿润气候和深厚肥沃的土壤,适应性强,但不耐水湿。

栽培

技术

*

用扦插生根后的芽苗裸根移栽,圃地必须经过精耕细作。为防止病虫害的发生,在整理圃地时每亩施入辛硫磷颗粒3公斤~4公斤和硫酸亚铁50公斤。移栽时遵循一个“快”字,快运快栽,栽完一畦赶快灌水。因醉鱼草生长快,株行距不要太小,以35厘米×50厘米为宜。移栽完毕,用遮阳网直接覆盖小苗2~3天,3天后的下午撤去遮阳网再浇一次透水,等地表面稍干时浅浅地划锄一遍保墒。经过7~10天移栽苗即可成活,2个月后一片姹紫嫣红的景色就会呈现在眼前。

繁殖

方法

*

以5、6月生长季节的嫩枝扦插为好。成活率高、生长快、繁殖迅速。

主要

价值

*

花和叶含、醉鱼草甙(buddleo-glucoside),柳穿鱼甙(linarin );刺槐素(acacetin)等多种黄酮类。花、叶及根供药用,有祛风除湿、止咳化痰、散瘀之功效。兽医用枝叶治牛泻血。全株可用作农药,专杀小麦吸浆虫、螟虫及灭孑孓等。花芳香而美丽,为公园常见优良观赏植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