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薇


117.jpg


一级目录

备注

植物

名称

*

中文名称:紫薇
拉丁学名:Lagerstroemia indica L.
英文名:Crape myrtle, Crepe myrtle
中文别名:痒痒花(山东),痒痒树(河南、陕西),紫金花、紫兰花(广 西),蚊子花、西洋水杨梅(广东),百日红(海南圃史),无皮树(灌囿草木识)

分类学:植物界/有胚植物亚界/维管植物门/种子植物亚门/被子植物纲/双子叶植物亚纲/桃金娘目/千屈菜科/紫薇属/紫薇

分布

范围

*

我国广东、广西、湖南、福建、江西、浙江、江苏、湖北、河南、河北、山东、安徽、陕西、四川、云南、贵州及吉林均有生长或栽培;半阴生,喜生于肥沃湿润的土壤上,也能耐旱,不论钙质土或酸性土都生长良好。原产亚洲,现广植于热带地区。

形态

特征

*

落叶灌木或小乔木,高可达7米;树皮平滑,灰色或灰褐色;枝干多扭曲,小枝纤细,具4棱,略成翅状。叶互生或有时对生,纸质,椭圆形、阔矩圆形或倒卵形,长2.5-7厘米,宽1.5-4厘米,顶端短尖或钝形,有时微凹,基部阔楔形或近圆形,无毛或下面沿中脉有微柔毛,侧脉3-7对,小脉不明显;无柄或叶柄很短。花淡红色或紫色、白色,直径3-4厘米,常组成7-20厘米的顶生圆锥花序;花梗长3-15毫米,中轴及花梗均被柔毛;花萼长7-10毫米,外面平滑无棱,但鲜时萼筒有微突起短棱,两面无毛,裂片6,三角形,直立,无附属体;花瓣6,皱缩,长12-20毫米,具长爪;雄蕊36-42,外面6枚着生于花萼上,比其余的长得多;子房3-6室,无毛。蒴果椭圆状球形或阔椭圆形,长1-1.3厘米,幼时绿色至黄色,成熟时或干燥时呈紫黑色,室背开裂;种子有翅,长约8毫米。

生长

习性

*

紫薇为亚热带阳性树种,喜暖湿气候,喜光,略耐阴,喜肥,尤以石灰性土壤最好,好生于略有湿气之地,亦耐干旱,性喜温暖,而能抗寒。萌蘖性强。

栽培

技术

*

常规栽培管理
紫薇管理较为粗放,每年秋季紫薇落叶后,应及时剪除枯枝、病虫枝。对开花枝,也应进行适度修剪,并及时施肥,则明年花开必盛。也可每年剪除一年生枝,第二年重新萌发壮枝开花。

促成栽培管理
8月上旬,对普通紫薇结果枝条进行强度修剪,打破其正常生长期,只留主分枝上10-15厘米,对败花枝条进行疏蕾摘心,只留未开花的花蕾,对因天气造成的黄、红叶全部摘除;对枯枝、病枝、有虫枝进行彻底清理。另外对紫薇生长区域深耕细作,土壤施肥加入磷酸二氢钾,根部追施薄饼肥,根外施肥喷洒喷施宝,叶部喷洒退菌特,另外对所有紫薇喷雾,加入ABT和911等生长激素。这样15-25天花芽就明显分化,30-40天就可“二度开花”,花期可延迟到10月下旬。

白粉病
白粉病是一种世界性病害,寄主十分广泛,紫薇是它的一个重要侵害对象。紫薇白粉病任我国栽有紫薇的省市普遍发生,发病后常使紫薇叶片枯黄、脱落,直接影响树势和观赏效果。
表现症状    白粉病是一种真菌性病害,主要危害叶片,并且嫩叶比老叶容易被侵染,该病也危害枝条、嫩梢、花芽及花蕾。发病初期,叶片上出现白色小粉斑,扩大后呈圆形或不规则形褪色斑块,上面覆盖一层白色粉状霉层,后期白粉状霉层会变为灰色。花受侵染后,表面被覆白粉层,花穗畸形,失去观赏价值。受白粉病侵害的植株会变得矮小,嫩叶扭曲,畸形、枯萎,叶片不开展、变小,枝条畸形等,严重时全株死亡。
发生规律    紫薇白粉病以菌丝体在病芽、病枝或落叶上越冬,翌年春天温度适合时越冬菌丝开始生长发育,产生大量的分生孢子,并借助风力进行传播和侵染。一般在4月份开始发生,6月份趋于严重,7-8月份会因天气燥热而趋缓或停止,但9-l0月份又可能再度重发。白粉病在雨季或相对湿度较高的条件下发生严重,偏施氮肥、植株栽植过密或通风透光不良均易导致发病。
防治方法    紫薇萌枝力强,所以对重病植株可在冬季剪除所有当年生枝条并集中烧毁,从而彻底清除病源。盆栽紫薇如发现感染了白粉病,要及时摘除病叶,并将盆花放置在通风透光处。田间栽培要控制好栽培密度,并加强日常管理,注意增施磷、钾肥,控制氮肥的施用量,以提高植株的抗病性,同时也要注意选用抗病品种。发病严重的地区,可在春季萌芽前喷洒3~4波美度石硫合剂。生长季节发病时可喷洒80%代森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1000倍液,或20%粉锈宁(ap**酮)乳油1500倍液,以及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

煤污病
煤污病又名煤烟病,主要是在紫薇遭受紫薇绒蚧和紫薇长斑蚜危害以后,以它们排泄出的蜜露为营养,诱发煤污病菌的大量繁殖。发病后病株叶面布满黑色霉层,不仅影响紫薇的观赏价值,还会影响叶片的光合作用,导致植株生长衰弱,提早落叶。
表现症状    紫薇煤污病的病原菌也属于真菌类,不过煤污病的病原菌种类很多,同一植物上可染上多种病菌,其各自症状也略有差异,但黑色霉层或黑色煤粉层是该病的重要特征。煤污病主要侵害叶片和枝条,病害先是在叶片正面沿主脉产生,后逐渐覆盖整个叶面,严重时叶片表面,枝条甚至叶柄上都会布满黑色煤粉状物,这些黑色粉状物会阻塞叶片气孔,妨碍正常的光合作用。
发生规律    煤污病的病原菌以菌丝体或子囊座的形式在病叶、病枝上越冬。因为紫薇长斑蚜和紫薇绒蚧排泄的黏液会为煤污病的病原菌提供营养,所以一般在这两种虫害发生后,煤污病会大量发生。而6月下旬至9月上旬是紫薇绒蚧及紫薇长斑蚜的危害盛期,而且此时的高温、高湿也有利于此病的发生,因此春(越冬病菌引起)、秋(绒蚧和长斑蚜引起)季是紫薇煤污病的盛发期。
防治方法    加强栽培管理,合理安排种植密度,及时修剪病枝和多余枝条,以利于通风透光。家庭盆栽紫薇用药前可先采取摘除病叶或用清水冲洗叶面霉层,能起到一定的防治效果。做好对长斑蚜、绒蚧的防治,是预防煤污病的关键因素。对上年发病较为严重的田块,可在春季萌芽前喷洒3~5波美度石硫合剂,以消灭越冬病源。对生长期遭受煤污病侵害的植株,可喷洒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

紫薇绒蚧
紫薇绒蚧又名石榴毡蚧,在我国许多地区均有发生,尤其在华北、华中地区已成为园林植物的重要害虫。
形态特征    雌成虫扁平,椭圆形,长约2~3mm,暗紫红色,老熟时外包白色绒质蚧壳。雄成虫体长约0.3mm,翅展约1mm,紫红色。卵呈多白圆形,紫红色。若虫椭圆形,紫红色,虫体周缘有刺突。雄蛹紫褐色,长卵圆形,外包以袋状绒质白色茧。
发生规律    该虫发生代数因地区而异,一年发生2-4代。如北京地区一年发生2代,上海一年发生3代,山东一年能发生4代。绒蚧越冬虫态有受精雌虫、2龄若虫或多月等,各地有所不同,通常是在枝干的裂缝内越冬。每年6月上旬至7月中旬以及8月中下旬至9月为着虫孵化盛期,绒蚧在温暖高湿环境下繁殖快,干热对其发育不利。
危害特点    紫薇绒蚧主要以若虫、雌成虫聚集于小枝叶片主脉基部和芽腋、嫩梢或枝干等部位刺吸汁液,常造成树势衰弱,生长不良。而且其分泌的大量蜜露会诱发严重的煤污病。如虫口密度过大,枝叶会发黑,叶片早落,开花不正常,甚至全株枯死。

防治方法    结合冬季整形修剪,清除虫害危害严重、带有越冬虫态的枝条。对发生严重的地区,除加强冬季修剪与养护外,可在早春萌芽前喷洒3~5波美度石硫合剂,杀死越冬若虫。苗木生长季节,要在若虫孵化期用药,可选用40%速蚧克1500倍液,或48%毒死蜱乳油(乐斯本)1200倍液,或50%杀螟松乳油800倍液等进行喷洒防治。


繁殖

方法

*

播种繁殖
每年的11-12月采收种子,翌春2-3月在砂壤土上条播,播种后遮荫。其生长健壮者虽,当年即可开花,但因影响以后的生长,应及时剪除。

扦插繁殖
每年春季3月,采取12-15厘米长的一年生粗壮而充实的枝条,插入备好的苗床,深为2/3,成活率较高。

分蘖繁殖
紫薇因其萌发力强,根际萌蘖颇多,也可采用分蘖法繁殖。

根繁法
在3-4月,紫薇大批量移栽定植时,从其苗上剪下过长的主侧根,或在根冠边缘挖取粗0.5-1.0厘米,带须根的根段作种根,然后将根剪成15厘米长,其上端剪成平口,下端剪成斜口,剔除劈裂、损伤、病虫害的部位,然后插入备好的苗床,月余发芽,并可当年开花。

壅土压条繁殖法

选择个体性状较好的植株,从地面修剪,借以降低分枝高度,并在植株的根部堆土。待壅土部位根系长出后,进行分割,形成多株独立植株。

主要

价值

*

紫薇花色鲜艳美丽,花期长,寿命长,树龄有达200年的,现热带地区已广泛栽培为庭园观赏树,有时亦作盆景。

紫薇的木材坚硬、耐腐,可作农具、家具、建筑等用材;树皮、叶及花为强泻剂;根和树皮煎剂可治咯血、吐血、便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