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级目录 | 备注 |
植物 名称 * | 中文名称: 榆树(《中国植物志》) |
分布 范围 * | 分布于东北、华北、西北及西南各省区。生于海拔1 000-2 500米以下之山坡、山谷、川地、丘陵及沙岗等处。长江下游各省有栽培。也为华北及淮北平原农村的习见树木。朝鲜、前苏联、蒙古也有分布。 |
形态 特征 * | 落叶乔木,高达25米,胸径1米,在干瘠之地长成灌木状;幼树树皮平滑,灰褐色或浅灰色,大树之皮暗灰色,不规则深纵裂,粗糙;小枝无毛或有毛,淡黄灰色、淡褐灰色或灰色,稀淡褐黄色或黄色,有散生皮孔,无膨大的木栓层及凸起的木栓翅;冬芽近球形或卵圆形,芽鳞背面无毛,内层芽鳞的边缘具白色长柔毛。叶椭圆状卵形、长卵形、椭圆状披针形或卵状披针形,长2-8厘米,宽1.2-3.5厘米,先端渐尖或长渐尖,基部偏斜或近对称,一侧楔形至圆,另一侧圆至半心脏形,叶面平滑无毛,叶背幼时有短柔毛,后变无毛或部分脉腋有簇生毛,边缘具重锯齿或单锯齿,侧脉每边9-16条,叶柄长4-10毫米,通常仅上面有短柔毛。花先叶开放,在去年生枝的叶腋成簇生状。翅果近圆形,稀倒卵状圆形,长1.2-2厘米,除顶端缺口柱头面被毛外,余处无毛,果核部分位于翅果的中部,上端不接近或接近缺口,成熟前后其色与果翅相同,初淡绿色,后白黄色,宿存花被无毛,4浅裂,裂片边缘有毛,果梗较花被为短,长1-2毫米,被(或稀无)短柔毛。花果期3-6月(东北较晚) |
生长 习性 * | 阳性树,生长快,根系发达,适应性强,能耐干冷气候及中度盐硷,但不耐水湿(能耐雨季水涝)。抗风能力强,寿命长,抗有毒气体,能适应城市环境。在土壤深厚、肥沃、排水良好之冲积土及黄土高原生长良好。可作西北荒漠、华北及淮北平原、丘陵及东北荒山、砂地及滨海盐硷地的造林或“四旁”绿化树种。 |
栽培 技术 * | 耐修剪,在东北地区厂栽作绿篱;老树桩可制作盆景。 |
繁殖 方法 * | 播种、扦插。 |
主要 价值 * | 供家具、车辆、农具、器具、桥梁、建筑等用。树皮内含淀粉及粘性物,磨成粉称榆皮面。掺合面粉中可食用,并为作醋原料;枝皮纤维坚韧,可代麻制绳索、麻袋或作人造棉与造纸原料;幼嫩翅果与面粉混拌可蒸食,老果含油25%,可供医药和轻、化工业用;叶可作饲料。嫩果(俗称“榆钱”)可食,树皮、叶及翅果均可药用,能安神、利小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