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级目录 | 备注 |
植物 名称 * | 中文名称:砂地柏 |
分布 范围 * | 产于新疆天山至阿尔泰山、宁夏贺兰山、内蒙古、青海东北部、甘肃祁连山北坡及古浪、景泰、靖远等地以及陕西北部榆林。生于海拔1100-2800(青海可达3300)米地带的多石山坡,或生于针叶树或针叶树阔叶树混交林内,或生于砂丘上。欧洲南部至中亚也有分布。模式标本采自欧洲南部。 |
形态 特征 * | 匍匐灌木,高不及1米,稀灌木或小乔木;枝密,斜上伸展,枝皮灰褐色,裂成薄片脱落;一年生枝的分枝皆为圆柱形,径约1毫米。叶二型:刺叶常生于幼一树上,稀在壮龄树上与鳞叶并存,常交互对生或兼有三叶交叉轮生,排列较密,向上斜展,长3-7毫米,先端刺尖,上面凹,下面拱圆,中部有长椭圆形或条形腺体;鳞叶交互对生,排列紧密或稍疏,斜方形或菱状卵形,长1-2.5毫米,先端微钝或急尖,背面中部有明显的椭圆形或卵形腺体。雌雄异株,稀同株;雄球花椭圆形或矩圆形,长2-3毫米,雄蕊5-7对,各具2-4花药,药隔钝三角形;雌球花曲垂或初期直立而随后俯垂。球果生于向下弯曲的小枝顶端,熟前蓝绿色,熟时褐色至紫蓝色或黑色,多少有白粉,具1-4 (-5)粒种子,多为2-3粒,形状各式,多为倒三角状球形,长5-8毫米,径5-9毫米;种子常为卵圆形,微扁,长4-5毫米,顶端钝或微尖,有纵脊与树脂槽。 |
生长 习性 * | 耐旱性强。一般分布在固定和半固定沙地上,经驯化后,在沙盖黄土丘陵地及水肥条件较好的土壤上生长良好。生长势旺,修剪后,能产生多发性侧枝,形成斜生丛状树形,在短期内形成整齐无缺的绿篱极有价值。根系发达,细根极多,10-60厘米的土层内形成纵横交错的根系网,萌芽力和萌蘖力强。能忍受风蚀沙埋,长期适应干旱的沙漠环境,是干旱、半干旱地区防风固沙和水土保持的优良树种。喜光,喜凉爽干燥的气候,耐寒、耐旱、耐瘠薄,对土壤要求不严,不耐涝。适应性强,生长较快,扦插宜活,栽培管理简单。 |
栽培 技术 * | 湿度管理:喜欢略微湿润至干爽的气候环境。 |
繁殖 方法 * | 播种、扦插繁殖。主要用扦插,亦可压条繁殖。 |
主要 价值 * | 耐旱性强,可作水土保持及固沙造林树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