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栎


026.jpg


一级目录

备注

植物

名称

*

中文名称:蒙古栎                
拉丁学名:Quercus mongolica Fisch. ex Ledeb.
英文名:
中文别名:蒙栎、柞栎、柞树

分类学:山毛榉目/壳斗科/栎属/蒙古栎

分布

范围

*

产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河北、山东等省区。生于海拔200-2 100米的山地,在东北地区常生于海拔600米以下,在华北常生于海拔800米以上,常在阳坡、半阳坡形成小片纯林或与桦树等组成混交林。俄罗斯、朝鲜、日本也有分布。

形态

特征

*

落叶乔木,高达30米,树皮灰褐色,纵裂。幼枝紫褐色,有棱,无毛。顶芽长卵形,微有棱,芽鳞紫褐色,有缘毛。叶片倒卵形至长倒卵形,长7-19厘米;宽3-11厘米,顶端短钝尖或短突尖,基部窄圆形或耳形,叶缘7-10对钝齿或粗齿,幼时沿脉有毛,后渐脱落,侧脉每边7-11条;叶柄长2-8毫米,无毛。雄花序生于新枝下部,长5-7厘米,花序轴近无毛;花被6-8裂,雄蕊通过8-10;雌花序生于新枝上端叶腋,长约1厘米,有花4-5朵,通常只1-2朵发育,花被6裂,花柱短,柱头3裂。壳斗杯形,包着坚果1/3-1/2,直径1.5-1.8 厘米,高0.8-1.5厘米,壳斗外壁小苞片三角状卵形,呈半球形瘤状突起,密被灰白色短绒毛,伸出口部边缘呈流苏状。坚果卵形至长卵形,直径1.3-1.8厘米,高2-2.3厘米,无毛,果脐微突起。花期4-5月,果期9月。

生长

习性

*

喜温暖湿润气候,也能耐一定寒冷和干旱。对土壤要求不严,酸性、中性或石灰岩的碱性土壤上都能生长,耐瘠薄,不耐水湿。根系发达,有很强的萌蘖性。 蒙古栎种子发芽的适宜温度为25-30℃,15℃时发芽缓慢,30-35℃时发芽最快,但幼芽细弱。茎叶生长适宜的白天温度为23-30℃,夜间温度为15-18℃;温度高于35℃或低于15℃生长缓慢。生长适宜温度白天为25-30℃,夜间为15℃左右。蒙古栎对环境有广泛的适应力,能适应南由华中地区直至东西伯利亚-56度,乃至-60度的低温,早中国的分布区约在年均温-3度以上,年降水量在500毫米以上,蒙古栎的垂直分布随纬度的降低而升高。在大、小兴安岭的海拔250-400米范围内,蒙古栎长分布于低山顶部和山脊以及坡度小的各个坡向上。海拔400-600米直至长白山800米以下,蒙古栎能在坡度3-35度的南坡形成纯林。甚至东北西部兴安岭以南地区,蒙古栎的分布高度可上升至870-1600米。东部三江平原的残丘上也有生长。蒙古栎适应较广的土壤类型,多生长在酸性或微酸性较肥沃的暗棕色森林土和棕色森林土上。人为破坏严重的山地,蒙古栎能在干燥阳坡,土体发育不全的粗骨土上成林,但其地位甚低。

栽培

技术

*

因种实大,覆土厚,就需要一定的湿度,湿度一般保持地表下1cm处土壤湿润即可,不是特别干旱的不必天天灌水,苗木出土前不必浇水,防止土壤板结,造成顶土困难或种子腐烂而失败。
切根播种后15-20天出苗,当真叶出土4片时,切断主根,留主根长6cm,可促进须根生长,切根后应将土压实并浇水。
在苗高进入高生长速生期定苗,间去病苗、弱苗,疏开过密苗,同时补植缺苗断条之处,间苗和补苗后要灌水,以防漏风吹伤苗根。留苗密度60-80株/平方米。
松土、除草按着“除早、除小、除了”的原则及时清除,采用人工除草,保持床面无杂草,除草结合松土,松土深度2-8cm,以利苗木的正常生长。
蒙古栎苗木当年有3次生长的习性,采用两次追肥,即第一次封顶后进行追肥,约6月20日左右,硝酸铵每平方米5g;第二次追肥在苗木第二次封顶后进行,约7月下旬左右,硝铵每平方米7g。

秋季起苗,进行控沟越冬假植;春季起苗,可原垄越冬,不必另加防寒措施。

繁殖

方法

*

播种繁殖

主要

价值

*

木材边材淡褐色,心材淡灰褐色,气干密度0.67-0.78克/立方厘米,材质坚硬,耐腐力强,干后易开裂;可供车船、建筑、坑木等用材,压缩木可供作机械零件,叶含蛋白质12.4%,可饲柞蚕;种子含淀粉47.4%,可酿酒或作饲料,树皮入药有收敛止泻及治痢疾之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