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蔺


024.jpg


一级目录

备注

植物

名称

*

中文名称:马蔺                
拉丁学名:Iris lactea Pall. Var. chinensis (Fisch.) Koidz.
英文名:
中文别名:蠡实,紫蓝草,兰花草,箭秆风,马帚子,马莲

分类学:百合目/百合亚目/鸢尾科/鸢尾属/无附属物亚属/马蔺

分布

范围

*

产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河北、山西、山东、河南、安徽、江苏、浙江、湖北、湖南、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四川、西藏。生于荒地、路旁、山坡草地,尤以过度放牧的盐碱化草场上生长较多。也产于朝鲜、苏联及印度。

形态

特征

*

多年生密丛草本。根状茎粗壮,木质,斜伸,外包有大量致密的红紫色折断的老叶残留叶鞘及毛发状的纤维;须根粗而长,黄白色,少分枝。叶基生,坚韧,灰绿色,条形或狭剑形,长约50厘米,宽4-6毫米,顶端渐尖,基部鞘状,带红紫色,无明显的中脉。花茎光滑,高3-10 厘米;苞片3-5枚,草质,绿色,边缘白色,披针形,长4.5-10厘米,宽0.8-1.6厘米,顶端渐尖或长渐尖,内包含有2-4朵花;花浅蓝色、蓝色或蓝紫色,花被上有较深色的条纹,直径5-6厘米;花梗长4-7厘米;花被管甚短,长约3毫米,外花被裂片倒披针形,长4.5-6.5厘米,宽0.8-1.2厘米,顶端钝或急尖,爪部楔形,内花被裂片狭倒披针形,长4.2-4.5 厘米,宽5-7毫米,爪部狭楔形;雄蕊长2.5-3.2厘米,花药黄色,花丝白色;子房纺锤形,长3-4.5厘米。蒴果长椭圆状柱形,长4-6厘米,直径1-1.4厘米,有6条明显的肋,顶端有短喙;种子为不规则的多面体,棕褐色,略有光泽。花期5-6月,果期 6-9月。

生长

习性

*

生于荒地、路旁、山坡草地,尤以过度放牧的盐碱化草场上生长较多。耐盐碱、耐践踏,根系发达,可用于水土保持和改良盐碱土。

栽培

技术

*

种子繁殖方法:将圃地整细耙平,打成2m宽的畦,将种子播撒于条状沟内,覆土厚度为种子直径的2倍,每平方米用种量为15g左右,每亩产苗量30余万株,2-3a可达到生理成熟,开花结果。

分株繁殖方法:马蔺根状茎伸长长大时即可分株,一般可隔2-4a分株1次,在春、秋两季或花后进行。分割根茎时,每段带2-3个芽,割后用草木灰或硫磺涂抹切口,稍阴干后再种。一般每平方米用苗30株左右。三个月后开始分蘖,二年形成固定墩。

繁殖

方法

*

播种或分株繁殖。

主要

价值

*

习性耐盐碱、耐践踏,根系发达,可用于水土保持和改良盐碱土;叶在冬季可作牛、羊、骆驼的饲料,并可供造纸及编织用;根的木质部坚韧而细长,可制刷子;花和种子入药,马蔺种子中含有马蔺子甲素,可作口服避孕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