颐和园举办鄂尔多斯青铜器特展

发布日期:【2016-09-28】

227件具有2000多年历史的鄂尔多斯青铜器在颐和园展出。
  本次展览题为”来自草原丝绸之路的文明————鄂尔多斯青铜器特展“,由颐和园管理处与鄂尔多斯青铜器博物馆联合举办,展期为9月28日至11月中旬。
  展览分为实用器具、装饰品以及车马器三大类,为观众展示两千多年前北方少数民族生活、战争、祭祀等的场景。
  实用器具展区展出了春秋、战国时期的兵器,短剑、流星锤、棍棒头等。
  棍棒头、流星锤不仅是”鄂尔多斯青铜器“中最具特征的器物之一,也普遍流行于中国北方地区的游牧、狩猎文化中。前者既是一种装柄使用的砸击工具,也可装短柄用于抛掷击打;后者则在一个棱面上设圆形环钮,是两个一组,彼此用绳索相连,抛掷出去击打、羁绊动物的工具。
  兵器展区还展出了青铜鸣镝。青铜鸣镝是一类特殊的箭镞,镞身前部呈三翼状,三翼之后为中空的圆球形,与銎通,圆球前半部的镞翼间各有一小孔。由于装有这种镞的箭发射后,气流贯入孔内能发出声响,所以也称为”响箭“。
  饰品展示区,展出了2000多年前北方民族的头饰、项饰、腰带饰和配饰等。展区中的包金卧羊带具由带饰和带扣组成,具有装饰与束带的功用。带饰采用高浮雕与圆雕相结合的造型技术,用金片锤揲成盘角卧羊形图案。羊安详静卧,抬头前视,盘角位于头部两侧,四肢内曲呈卧状,羊身周围有卷云纹图案。整套带饰金光灿灿,豪华显贵无比,是迄今所见鄂尔多斯青铜器中极其罕见的珍品。
  车马器展区,展出了马衔、节约、防护马要害部位的当卢及用于美观的饰件、泡饰、銮铃等。其中,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前221年)虎头形节约,出土于西沟畔,背面不仅有战国晚期鄂中原刻划汉字,据介绍出土时背面的十字穿孔中尚残存有交叉形皮条。
背景资料:
”鄂尔多斯青铜器“系指发现于我国北方长城沿线地区,时代相当于春秋至西汉前期(约公元前8——2世纪),考古遗存中的青铜或金银制品,因以鄂尔多斯地区分布最集中、发现数量最多,最具特征而得名。”鄂尔多斯青铜器“风格独特,造型精美,与欧亚草原地带游牧民族文化的代表性器物具有许多相似的特征,所以,不仅具有重要的考古学、历史学、民族学研究价值,同时也具有极高的观赏性,是难得的古代艺术珍品。
鄂尔多斯青铜器中有大量表现虎的造型,究其原因,一方面,旨在通过对虎的塑造,展现早期北方游牧民族崇尚勇敢和能争善战的豪迈气概。同时据史料记载可知,匈奴人以天象中的”昴“星为自己的族星,昴星又称白虎星,因此,对虎的再现也寄托着他们特殊的主观情感。
青铜鸣镝————响箭,《史记.匈奴列传》有这样一段记载:匈奴首领冒顿为取代父亲的地位,登上匈奴最高首领的宝座,专门制作了一种带响的箭镞,用来训练部下。冒顿明确规定:我的响箭射向哪里,你们的箭也必须射向哪里,有敢不跟我响箭射向的目标放箭的,定斩不饶。他先率部下在狩猎活动中进行训练,对于那些漫不经心未跟随响箭射击目标的,冒顿立即将其斩首示众。部下大惊,丝毫不敢怠慢。一次冒顿突然把响箭射向了自己一匹非常好的战马,有些人害怕得罪,未敢贸然行动,结果被杀。又一次他把响箭射向了爱妻,同样斩杀了不敢随射者。经过这样残酷严格的训练后,在一次与父亲狩猎时,他把响箭射向了父亲——头曼单于,部下无不随射,冒顿单于如愿以偿的登上了宝座。在辽阔的大草原上,一只只直入云霄的响箭,是草原民族相互沟通、传递信息、指挥战斗的法宝,所以受到马背民族的喜好。

  • 今朝寒食了,又是一年...
  • 颐和观展 | “青铜...
  • 颐和园昆明湖冰场正式...
  • 颐和金秋送爽 百年古...
  • 带它回家——来自“颐...
  • 9月28日颐和园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