恢复光绪时期历史原貌颐和园三大标志性景区修缮竣工
历时630天的颐和园佛香阁、排云殿、长廊——颐和园三大标志性建筑修缮工程于9月23日竣工,并正式向游客开放。本次大修是我市实施“人文奥运”文物保护项目中的一项重点工程。
走进排云门,抬头仰望,巍峨壮观的建筑组群沿山势逐层升高,布局精妙,气势恢弘,殿堂梁枋上重绘的金龙和玺彩画在阳光下熠熠生辉,景区内22株的苍天古树生机勃勃,经过除尘与贴金的佛香阁宝顶,金光灿灿,焕发出昔日的神韵。
⊙古都风貌的重要组成部分
排云殿-佛香阁建筑群位于颐和园万寿山前山的中央部位,主体建筑自南向北由“云辉玉宇”牌楼、“排云门”、“二宫门”、“排云殿”、“德辉殿”、“佛香阁”、“众香界”牌楼、“智慧海”组成,东西方向约70米,南北纵深约210米,殿、阁、廊、亭、桥、坊、碑等建筑约两万平方米,是清代皇家园林中建筑布局最完整、建筑形式最丰富的建筑组群。
长廊北依万寿山,南临昆明湖,东起邀月门,西至石丈亭,全长728米,共273间,自东向西有留佳、寄澜、秋水、清遥四座八角重檐的亭子, 是中国古典园林中最长的游廊。
排云殿-佛香阁、长廊三大景区精湛的造园艺术与丰厚的历史文化内涵,是北京的一份不可替代的历史文化遗产,同时也是北京古都风貌的重要组成部分。
⊙“人文奥运”文物保护项目之一
本次修缮的实质是文化保护性修缮工程,是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对颐和园最大规模的一次修缮,距1953年的颐和园大修已隔半个世纪,总投资6000余万元,修缮古建面积9390平方米。
修缮工程以“保护文物古建筑的原貌、不破坏文物价值,修缮的部位应尽量利用旧料,并与原有的风格保持一致,尽量恢复其历史原貌和风格”为原则,保护佛香阁、排云殿、长廊所蕴涵的历史文化信息,实现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
此次排云殿-佛香阁景区大修主要包括修补景区内的青砖地面,按照历史原貌恢复细墁散水及树池牙子砖;修补石活、屋面、木结构与墙体的裂缝;修补、添配受损、缺失的斗拱构件;修补、加固所有建筑的内、外檐装修;重绘外檐彩画,修补除尘内檐彩画;为佛香阁的宝顶进行清洗、贴金;按历史原貌重新裱糊室内顶棚、柱子、槛框。
长廊景区修缮工程主要为长廊及四座亭子的挑顶大修,添配缺失与残破的望板、椽子、连檐瓦口,并按照历史恢复了捉节夹垄屋面。
另外,工程中还包括改造和配置基础设施,如安防监控系统、消防系统、水电设施等,使修缮后的景区更好的适应现代管理工作和展览、游览的需要。
⊙恢复光绪时期历史原貌
重新开放的佛香阁、排云殿景区更加突出古建蕴涵的文化性、历史性,排云殿及四配殿内的陈设重现了昔日慈禧寿庆典礼时盛况,成为解读晚清宫廷生活的历史讲堂。
透过宽大的玻璃窗,可以看到殿堂内依然陈设着当年由王公贵族进献的寿礼。排云殿大殿正中慈禧宝座后面摆放着大学士崇礼进献的的沉香木雕八仙庆寿寿字,东套间内摆放着由恭亲王奕忻进献的红珊瑚盆景,西顺山殿内陈设着由崇礼进献的沉香寿山和荣安固伦公主的丈夫符珍进献的木根寿山。
德辉殿曾是帝后在佛香阁礼佛时中途休息更衣的地方,现在作为介绍古建修缮工艺的展览向游客开放,游客可以近距离的观赏清晚期的内檐装修与古建建筑构件实物,如本次大修替换下来的排云殿大吻兽与转轮藏正殿屋脊的福禄寿三星。
⊙琉璃瓦件仍以旧件为主
站在佛香阁,俯视排云殿等殿堂金碧辉煌的屋面,细心人会发现琉璃瓦并不是新的,有些还有破损的痕迹,而且表面残破或有瑕丝的瓦更多的集中于南面屋顶,也就是屋顶的前坡。
原来,在本次大修中只有那些断裂、有隐痕及釉面剥落超过90%以上的琉璃瓦件才进行更换,添配的新瓦件全部使用在后坡或不明显处,而保留下来的、带有历史痕迹的瓦片被当作了“宝贝”,继续使用。这样最大限度地保留了原建筑的历史痕迹,避免了因追求片面的“金碧辉煌”而破坏建筑原有的历史文化信息。
轮藏正殿屋脊的福禄寿三星,烧制于光绪年间,人物雕刻栩栩如生,琉璃釉色均匀,色彩鲜艳,位于中央的寿星体量最大,神态慈祥,左手持羽扇右手扶梅花鹿,具有很高的文物价值。经历了百年的风雨的侵害,尤其是酸雨的侵蚀,三星的表面已出现裂痕与脱釉,为了更好的保护这些特殊文物,将其价值延续下去,经专家多次论证调查最终确定用复制品替代原件,原件作为文物收藏在德辉殿同时向游客展出。
修缮之后的排云殿、佛香阁建筑组群富丽堂皇而不失历史沧桑。
⊙拯救棚壁糊饰技术
棚壁糊饰是指用纸张裱糊装饰建筑内的顶棚墙壁以及门窗缝隙的封护。我国北方古建筑的内装修,大都采用这种裱糊装饰方法,尤以清代盛行。从事这一行当的工匠在清雍正十二年颁布的《工程做法》营造中被列为裱作,与“木作”、“油作”并列于古建内檐装修的范围,棚壁糊饰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目前,棚壁糊饰技术已濒临灭绝了。这次修缮,颐和园开展了排云殿的内檐棚壁糊饰的修缮与《排云殿内檐棚壁糊饰技术的研究与应用》课题研究。
修缮后的排云殿内檐采用了安徽潜山的传统作坊制造的仿乾隆高丽纸、苏州丝绸博物馆生产的仿制宫廷用芝麻纱以及河北香河的绿色团龙万字不到头银印花纸,延续了清代皇家建筑棚壁糊饰的面貌。
⊙建立彩画评估系统
“彩画之所以更换,是因为它好比人的衣服。除了修饰的作用,最根本的还是保护‘皮肤’。如果衣服都破烂不堪了,再讲究美感和价值是不可能的。”
为了最大限度的保留古建的彩画风貌,所有的彩画都要根据“颐和园彩画评估系统”进行全面系统的价值评估,凡是有价值的原有彩画均进行保留,用软毛刷刷掉彩画表面尘土和蜘蛛网等进行除尘保护,拍照保留历史资料。这次修缮保留下来的彩画有转轮藏一层金步彩画、长廊彩画、佛香阁内檐彩画。保留下来的彩画的数量及位置详细记录于《 景区彩画统计表》。
⊙引入科研课题与科学管理方法
这次修缮过程中,在继承与保护传统工艺的同时,还开展了《排云殿内檐棚壁糊饰技术的研究与应用》、《颐和园建筑彩画历史信息的研究与保护》、《颐和园琉璃历史信息的研究与保护》、《颐和园石雕历史信息的研究与保护》等课题的研究与应用,使得修缮工程有理论依据,理论研究有操作空间和实际应用场所。课题研究和修缮工程相结合为工程修缮技术、现场监督管理提供了可贵的第一手实际操作范本,也为今后的文物修缮和保护管理制度的完善提供了思路。
{{=}}
景区介绍:
1、排云殿、佛香阁景区
排云殿、佛香阁景区是颐和园内建筑布局最完整、建筑形式最丰富的中轴建筑群体,殿、阁、廊、亭、桥、坊、碑等建筑约两万平方米。从临水的云辉玉宇牌坊至排云门、排云殿、德辉殿、佛香阁、众香界、智慧海、层层升高,排列有序,气势巍峨,金碧辉煌,将园林、寺庙和宫殿融为一体。此景区始建于乾隆十五年(1750),以大报恩延寿寺为主体,一八六〇年被英法联军烧毁,光绪年间改建成现在的规模。
2、排云殿
原为清漪园大报恩延寿寺大雄宝殿,咸丰十年(1860)被英法联军烧毁,光绪十二年(1886)在其废墟上建成排云殿,是为慈禧祝寿的场所。现殿内陈列的展品为当年王公大臣进献的寿礼。
3、佛香阁
始建于清乾隆年间,一八六〇年被英法联军烧毁,光绪时按原样重建。阁结构为八面三层四重檐,通高36.44米,耸立于20米高的石造台基上,气势雄伟,是颐和园全园的构图中心。阁内供奉有铜铸金裹千手观世音菩萨站像。像高五米,重万斤,为明代万历年间所造,在八根贯通全阁上下的承重铁梨木擎天柱的衬托下,美妙庄严,熠熠生辉,有极高的文物和艺术价值。
4、长廊
始建于乾隆十五年(1750),后被英法联军烧毁,光绪十二年(1886)重建。长廊东起邀月门,西至石丈亭,共二百七十三间,全长七百二十八米,枋梁上还绘有人物、山水、花鸟等各种彩画八千多幅,是中国古典园林中最长的游廊。长廊中间建有留佳、寄澜、秋水、清遥四座八角重檐的亭子,依山临水,以排云殿为中心,向东西两边对称地展开,将分布在万寿山前的建筑连成一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