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织图景观文化展览

发布日期:【2005-02-01】

耕织图位于颐和园西北部,是颐和园在清漪园时期颇具江南水乡风情的独特园林景观。始建于清朝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年),当年,昆明湖与玉泉山之间河湖交错,稻田棋布,景色酷似江南;乾隆造园时又特意将原在城内、专门负责为宫廷织造丝绸布料的内务府织染局迁到此处,组成了一处生活气息浓郁、景色淳朴清幽而又融入传统农桑生产的园林景区。因此乾隆将其命名为“耕织图”,意寓着一幅洋溢男耕女织生活情趣的幽美图画。

1860年,英法联军火烧清漪园,景区内只有一块乾隆御题的耕织图石碑存留至今;1886年至1895年,这里成为清朝专门培养满族海军人才的昆明湖水操学堂;再之后,耕织图地区的功能和归属几经变化,最终成为厂房和生活区,园林景观完全丧失。


1.jpg


2.jpg

耕织图厂房

3.jpg

耕织图石碑

1998年,在各上级部门的大力支持下,颐和园将耕织图地域收回;又经过专家论证、政府批准,耕织图综合整治工程得以实施。在近年的紧张施工和展览布置之后,“耕织图景观文化展”终于在2004年9月20日面向广大游客开放。

整个展览由耕织图景观风貌展、历史变迁展和水村居江南风貌茶社三部分组成。该展览是颐和园首次全面引进现代化展陈手段实施的具有皇家园林风格特点的大型文化景观展览,通过1000多平米室内展陈与250000平米室外自然空间的交汇融合,把昔日消失的景观再次展现,使广大游客穿梭在历史与现实之间,充分感悟皇家园林中的农桑文化内涵。新的耕织图虽然赖以借景的周围环境已有较大变化,但是依然承袭了旧日的江南神韵。


4.jpg

耕织图全景

耕织图景观风貌展主要由澄鲜堂、延赏斋、蚕神庙、《耕织图》石刻长廊等现代恢复的清漪园时代建筑、内部陈设以及自然景观环境组成,是对乾隆耕织图景观风貌的复原。当年帝后们乘舟往来耕织图常常在澄鲜堂弃舟登岸,现今南北墙上镶嵌的一耕一织两幅砖雕,在不足3平米的面积上集中展示了稻田耕作、蚕织生产的全过程,构思精巧,雕刻流畅,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动作表情丰富,不愧为当代艺术创作的精品。延赏斋是当年帝王读书、品茶、观景的书斋,室内陈设依据清嘉庆十二年的陈设册,仿当年场景布置。斋的正厅安放九屏罩背及宝座,屏风上刻有乾隆御笔书写的八首风景诗,描述了乾隆乘船在广源闸—清漪园耕织图—玉泉山之间往来一路所见的风景;两个稍间炕头散置着帝王们随手翻阅的书籍,案头、香几上摆放着丰富的陈设品,整个屋里充满了帝王消闲舒怡的生活气息,一切都仿佛主人刚刚离开。


5.jpg

e5bc93a8ecfc4295980f4b086bf81e2f.jpg

47eb4d5c7b4c45e5885a6319e7794a4e.jpg

13976bc842c34aeb8359fd22d38c3492.jpg



玉河斋两侧廊壁间镶嵌着48块乾隆版《耕织图》石刻。这是乾隆考订元代画家程启摹南宋楼瓙《耕织图》后的得意之作。乾隆三十四年初,乾隆经过仔细认真地对照研究发现宫内所藏题款刘松年的21幅《耕作图》和24幅《蚕织图》均为程启摹楼瓙作品,于是依每图的篆文楼瓙五言诗韵赋诗各一于其上,合并原摹本中耕图卷后的姚式跋和织图后的赵子俊跋,加御题识别共48幅,命工匠摹刻上石并历时三年完成后举行盛大的群臣茶宴联句,曾是当时的一大文坛盛世。原有的历史遗物早被劫掠一空,残余的23幅石刻也曾作为徐世昌私家花园的点缀,在几经劫掠后由中国国家博物馆于1960年收藏。颐和园恢复的石刻是原件的高度仿真作品,完整重现了乾隆盛世时的作品原貌。


12.jpg


蚕神庙是现今国内唯一再现的清代皇家宫廷织造中官方举行蚕神祭祀活动的宗教建筑。蚕神祭祀反映了先民们对衣食根本中的“衣”的重视。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或不同的地域,先后产生过不同的蚕神崇拜对象,北周时期黄帝元妃西陵氏之女嫘祖成为官方确定的蚕神崇拜对象。清漪园蚕神庙是每年九月间织染局专司祈祀的场所。

耕织图历史变迁展利用重新修复的原昆明湖水操外学堂的建筑,分四个阶段五个展厅500多平米面积,以现代博物馆陈展的理念和手段,全面讲述了耕织图景区250余年变迁史及中国传统的耕织图文化,深入挖掘与展示了颐和园耕织图景区的历史文化内涵。

13.jpg


水操学堂与延赏斋

一展以“皇家园林中的农事景观”为主题,对清代皇家园林中普遍存在的农事景观进行综合展示,解释了清漪园中耕织图出现的历史渊源。该展展出了十余幅历史珍藏绘画和皇帝亲耕使用的农具模型。


14.jpg

一展

二展、三展以“清漪园中的耕织图”为题,重点讲述耕织图地域的历史沿革和耕织图修建的选址优势、规划建设特点等,并详细说明清漪园耕织图有什么以及中国悠久的耕织图文化源流。利用现代化的声、光、电手段展示了大量历史古籍与诗文绘画,还原了历史上的“耕”“织”实景,集中了展示康乾盛世时期三部重要的耕织图作品以及在耕织图织染局生产的带有“耕织图”标签的古代织品。
四展以“昆明湖水操学堂时期”为题,揭示了水操学堂的历史兴衰及与晚清重大历史的关系,室外的小火轮则是历史的见证,从文物意义上来说是中国现存最早的蒸汽轮船之一。昆明湖水操学堂是中国最早创办的近代军事教育机构之一,反映了清朝部分较有远见的王公大臣引进西方军事科技,经武强军的强烈愿望;它更与颐和园的重建有着直接的关联,是清廷动用海军力量修建颐和园的手段之一。但是,腐朽的封建专制政治体制严重扭曲了这所学堂的近代军事教育性质,为其打上了为宫廷享乐服务的浓重色彩。某种程度上,昆明湖水操学堂堪称是中国近代海军事业乃至近代中国悲剧性命运的象征。


15.jpg


二展

16.jpg


三展

17.jpg


四展

五展以“耕织图的恢复”为主线,用大量的历史图片详细回顾了耕织图恢复建设的各个环节,是该区的游人活动中心,配备了科普电教厅,并能让游客自己亲自动手参与拓碑,普及中国传统文化。


18.jpg


五展

水村居江南风貌茶社
       这里是原清漪园耕织图水村居的地域,利用原水操内学堂的建筑设置了高档古典风格茶室,外围山水、植被环境则是力图恢复乾隆耕织图时代的淳朴清幽风貌。


19.jpg


水村居

这次全面开展的耕织图景观文化展,叠合耕织图地域上两个历史时期的遗迹,耕织图的250多年的历史变迁折射出中国近代历史上国家由盛至衰,再由衰到富强的历史轨迹;耕织图景区是北京西北郊地区农耕文化的坐标点。


  • 今朝寒食了,又是一年...
  • 颐和观展 | “青铜...
  • 颐和园昆明湖冰场正式...
  • 颐和金秋送爽 百年古...
  • 带它回家——来自“颐...
  • 9月28日颐和园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