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建筑知识-木建筑的骨骼

发布日期:【2009-02-26】

发布者:颐和园文物部 谷媛

经过漫长的演化,在原始社会末期,人类完成了由穴居到房屋居住的历程。应该感谢有巢氏,带领我们的先人从洞穴走向了木建筑,并连续数千年地固守着这一主流的居住方式。木建筑已经成为中国建筑的代名词。

木建筑缘何有着如此的吸引力,让聪明的中国人久久不愿舍弃?

自然有其独特的魅力。大家常用"屋倒墙不塌"来概括中国木建筑的神奇特点,那是因为支撑起整座房子的不是坚硬的砖石墙壁,而是柱、枋、梁、椽等木框架。遇到地震等自然灾害,木构架之间的榫卯及相连木材的软性、韧性,自然保全了整座房屋。

木构架因等级、地域的不同而有多种形式,如:抬梁式、穿斗式、干阑式、井干式等。一般宫殿、庙宇的主要建筑都采用抬梁式。颐和园中古建筑的绝大部分都是抬梁式构架。

抬梁式举架的屋室内柱子比较少,但对每根柱子的承重能力有很高要求,通常是屋瓦铺设在椽上,椽架在檩上,檩承在梁上,梁架承受整个屋顶的重量,再传到柱子上。这种构架的好处是:室内空间大,并可承受大的屋顶,但耗材也相对大些,因此流行于奢华的宫殿、府第中。

梁、枋、檩、椽、柱是屋架系统中的主要构件。梁的长短由建筑的进深决定,枋的长短由建筑的面阔决定;各种位置、不同尺度的梁枋檩椽以榫卯的方式连接,组成建筑的框架体系。

梁,桥也;在流水上的叫作桥,在屋顶上的的叫作梁;梁是搭在柱顶上的水平木件,沿着进深与房屋呈90°排列;上一梁较下一梁短,层层相叠,构成屋架。
枋,方也;安置在柱头或柱身之间、斗拱与斗拱之间,起拉结梁柱的作用。凡负责拉拢关系者,我们都希望他刚正不阿,枋从读音到形象皆是名副其实的方方正正。
檩,领也;架在屋架或山墙上面,用来支持椽子或屋面板的长条形构件;也叫桁,截面为圆形。
椽,穿也;垂直穿过屋正面,架在檩上,直接负荷屋顶瓦面的重量,分为飞檐椽、檐椽、花架椽、脑椽、顶椽等;其断面有圆形、方形、扁方形及荷包形等。
柱,主也;虽不是梁架的构件,却承受着梁架的一切;可分为檐柱、金柱、中柱、山柱、童柱;每根柱子亭亭然孤立于自己的地盘,绝不会有所僭越。

在每个柱头与柱头之间,有连贯两柱的横木,叫额枋或檐枋;较大的建筑有上下两层额枋,分别叫大额枋和小额枋;大小额枋之间通常立着一块板,叫额垫板。

木建筑虽有其"冬暖夏凉"、"房倒屋不塌"的优点,可毕竟是有机质的木材,水火虫腐,它也无可奈何;"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常通风,保干燥,并小心烛火,才是木建筑的持久保护之道。

  • 今朝寒食了,又是一年...
  • 颐和观展 | “青铜...
  • 颐和园昆明湖冰场正式...
  • 颐和金秋送爽 百年古...
  • 带它回家——来自“颐...
  • 9月28日颐和园部分...